中安在线首页 | 安徽政务首页 | 图片 | 网视 | 徽文化 | 财经 | 体育 | 时尚 | 健康 | 安徽理论网 | 安徽问答频道 |
|
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
荣兆梓
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提出的,相关政策思路与措施必须符合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和大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产业从农业向工业转移是贯穿始终的大趋势;二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始终是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安徽城乡统筹发展,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有效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乡联动改革的重点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统筹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是贯穿始终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转移进展顺利。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个瓶颈,那就是城市化滞后工业化,也就是说有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业产业、进入非农产业并在城市就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在城乡间漂移两栖,如何使这部分已经进入城市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成为真正的市民,始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瓶颈,亟待解决。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从两层次分析:首先,要加快区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键是实施城乡联动改革。区域内的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同属一个地方政府管辖,城乡联动的改革容易统筹推进。安徽应当鼓励各地市在城乡联动改革方面率先试验,争取取得成效并加以推广。例如,在承包地和宅基地确权颁证的前提下,实现农民“有户籍才有权”向“有证才有权”的转变,疏通多种权益流转,鼓励农民自愿有偿地利用财产权证解决在城市住房问题。再例如,加快农村经济转型,推进区域内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实现县域中小城市的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其次,要实现跨区域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市民化。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完善管理,可以通过优化积分体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有合法住所、稳定职业、缴纳社会保障作为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条件。以人为本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本质要求,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欢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增进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生存融合、社会交往融合和心理认同。
有效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现代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工业化、城市化启动的前提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工业化快速启动,不仅是市场化改革的成果,而且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在体制改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技术绿色革命的合力推动下迅速提高有直接关系。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就地资本化积累的结果,此后大规模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更是农村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体现。农业生产力发展滞后,是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需要花大力气切实解决。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应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要抓好这个关键的关键,通过推进农业技术的现代化,保障农民家庭的增效增收,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逐步缩小农村人口收入与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
省“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三大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广农业物联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到2020年,安徽粮食产能要达到720亿斤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000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农村人口收入与城市人口收入的差距才能逐步缩小。
针对安徽实际,提出两点对策:首先,各级政府在利用财政资金鼓励农地流转中,要切实把鼓励的对象设定为农民和农民家庭,不要设置太多的土地流转规模限制。其次,应当把更多的财力和人力集中运用到促进农民科技创新、提高家庭农场综合经济效益上来。在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发挥大作用的情况下,要加快建设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给予适当政策激励适度规模的示范农场,是向农民家庭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举措。因为,一方面,农民更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科技和现代农场的高效经营模式,建设家庭农场能够激起农民的创新热情;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也应得到回报,不仅示范农场的收入分配中有扎根农场的科技工作者的适当份额,而且政府还应给予农业科技工作者相应的补贴与奖励。若能把大量支农资金用在这个方面,一定会有明显成效。
(作者系安徽大学教授)